导航菜单

探讨教育管理的问题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

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才是好的管理呢?这个问题大家有深思过吗?其实不同的人他们都是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管理也是一门值得思考的学问,今天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下面就来和大家总结一些关于教育管理的相关经验。

第1篇:基于利益关系的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摘要]职业院校的发展取决于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职业院校的管理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办学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文章提出了基于利益关系的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策略:通过大数据管理平衡各方关系,实现职业院校的声誉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加强各环节联系,促进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通过发展战略管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风险管控;通过职能管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职能最大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院校的声誉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职业院校的管理直接决定职业院校的声誉。从利益关系的角度研究职业教育管理,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全新理念,凸显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把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落到实处。

一、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弗里曼(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涵盖团体和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管理学的一种研究方向和分析思路,研究的是基于所有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生产经营方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指出职业院校的发展依托于一定的区域经济和组织形态之中,也就是把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分析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过程来分析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使职业院校能够按照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来进行办学,在体现相关利益者需求的同时,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构建起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核心层包括教师、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等,外延层包含政府、企业以及媒体、职业教育联合会和其他第三方独立机构等。事实上,核心层与外延层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

(二)职业教育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管理者队伍等诸多因素,涵盖了教育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与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不再是院校内部的事情,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在管理上充分考虑这些外部因素,依托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关系。

2.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要求。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态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如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相关的教育组织等,构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管理机制。

3.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聘用企业专门人才,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职业性,改革教学模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管理不仅要进行自我管理,也要将影响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纳入管理系统中,这些外部因素作为合作者、作为利益相关者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二、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组织,有着诸多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只有构建起利益共同体,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一)核心层的诉求分析

利益相关者核心层主要涵盖三个要素,即教育教学的组织者群体(教师)、教育的接受群体(学生)、职业院校的管理者群体。

1.教师的诉求。职业院校教师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需要的诉求。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学是其最基本的工作。因此,必须满足教师教育工作的需要,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二是自身发展的诉求。教师不仅要求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教师的这两个诉求,才能使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最大能量。

2.学生的诉求。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存在于教育开展的环节之中,是职业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学生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作的诉求,即通过职业院校的教育,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能够胜任某种工作,得以生存。二是自身发展的诉求,即在获得一份工作之后,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和工作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3.院校管理者的诉求。职业院校管理者的诉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保障职业教育各个环节有机协调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因此,院校管理者需要分析人才市场与企业用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外延层的诉求分析

利益相关者外延层主要涵盖三个要素,即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层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出口—用工层面(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

1.政府层面的诉求。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对职业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诉求和指引诉求。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战略指导和发展规划,因此,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促进教育繁荣和教育多元化的实现。同时,区域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布局与规划,规划布局的实现则需要大量的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因此,政府会指引职业教育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符合区域发展宏观布局的需要。

2.用工层面(企业)的诉求。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而存在,其诉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降低用工成本和效益最大化。降低用工成本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够直接深入到岗位之中,从而省去培训环节;效益最大化要求学生综合素质高,不仅能最大化地满足岗位需求,而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等。总之,企业所想是避免重复投入,减少岗位设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第三方机构的诉求。第三方机构是指不直接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不对其进行人才输送的机构。这些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媒体、职业教育联合会和其他第三方独立机构。媒体的职能在于舆论监督、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加市场价值。职业教育联合会是职业院校共同构建的有完善机构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其他第三方独立机构是指与职业院校有着业务和利益关系的,但与职业教育本身没有关系的组织和团体,如设备供应公司、餐饮集团等。它们一方面有着自身利益的诉求;另一方面又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自身的贡献,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三、基于利益关系的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利益关系视域下的社会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职业院校应该综合考量、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各方诉求,促进协同发展。

(一)通过大数据管理平衡各方关系,实现职业院校的声誉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被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职业院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统筹管理。大数据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整理,二是信息的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从各个方面对职业院校进行编码,使职业院校有一个能够代表它的综合性的“符号”,这就是职业院校的品牌。职业院校品牌的形成,最终有利于职业院校声誉的提高。大数据提供的数据包含了利益相关者核心层和外延层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分析能给出多种途径供职业院校选择,以保证职业院校核心层和外延层的利益都得到满足,从而使各利益相关者自主地加入到职业院校的管理之中。

(二)通过供应链管理加强各环节联系,促进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是经济视域下经济活动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职业院校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正是因为这样,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应该考虑供应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需求,实现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职业院校应将学生的入学当作产品材料的购入,将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作产品生产的过程,将学生的就业当作产品的输出,将政府和媒体当作产品的分销商和促销商(确定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方向和人才招聘等),将企业当作最终的消费者,充分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诉求,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保障整个供应链条的正常运行。

201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极为注重各伙伴的独立利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集体主义,不要求以集体利益来代替个体利益,而是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合作,形成共同利益。鉴于此,职业院校要想提高声誉,扩大自己的优势,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那么在管理层面上,就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才能真正确立。首先,在伙伴关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有效地介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职业院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以保障伙伴关系良性发展。其次,政府还必须介入到管理之中,引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使得各方的利益诉求得以满足,从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伙伴关系的合作规划、方案制订,完成伙伴关系的发展目标,维护企业和学生的利益。最后,政府还要渗透到评价监督机构之中,保障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资格进行审查、对伙伴关系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对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督导,使伙伴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三)通过发展战略管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风险管控

职业院校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职业院校在进行战略管理时,必须注重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和重点性,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使各利益关系者的合作成为可能,促进各方沟通有效进行。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是指实现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保证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和专业设置的科学化,不至于有专业上的短板;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重点性,是指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使得职业院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要、人才市场的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正是因为要平衡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利益,才使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的管控,即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和评价,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妥善处理风险导致的结果,以保障职业院校发展战略得以实施。职业院校战略实施的风险主要有声誉风险、教育风险、法律风险和会计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一定要注意伙伴之间的利益冲突,应该在追求各方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化解各种矛盾,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对风险进行承担与管控,从而使风险存在于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四)通过职能管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职能最大化

人才是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在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进行管理的主要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职业院校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注重人力资源的招聘与解聘、上岗培训、绩效管理等。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其次,建立特色人才招聘机制、学习和成长机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最大化。

职能管理是职责和效能的管理。要使职能管理有效,首先,要职责分明。职责分明可以让管理者依据能力把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提高工作效率;职责分明还可以让人明确自己的工作,不推卸责任,避免浪费时间。其次,要精简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改变当前职业院校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形成理性化和扁平化的管理组织,使权力重心下移。

[作者简介]李建伟(1971-),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河南郑州450008)

第2篇: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及问题之研究

田长春(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大单镇果头小学,河北沧州061600)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积极进行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成绩以及升学率,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将对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及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

小学在教育管理中,应用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符合新课改指导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因此,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宣传素质教育观念。学校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为教师制定目标考核制度,使教师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

2加强教学管理

制定教师目标评估制度,确保有效管理教学工作。第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制定科学的方案,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备课;第二,加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班模式、完善教师薪资制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合理将学生分组。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使其保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意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提升教师思想意识,课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

3完善德育教育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完善德育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知识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枯燥、乏味。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基于此,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为教师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确保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学校要为学生制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规范》内容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造成影响,在约束学生行为的同时,要保证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的规范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运用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3篇:书院制视角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已积累了诸多经验。针对目前在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基于书院制视角,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组织管理,优化教育管理资源配置,提升教育管理文化内涵。

[关键词]书院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背景下诞生的,有助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目标的达成。基于书院制视角探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对于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

教育管理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要求。针对此要求,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机制。“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正是对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积极回应,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书院制”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将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教育管理改革的主体,书院制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

对于高职院校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至今尚未有较为权威的说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各执己见。部分学者认为,书院制是一种旨在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期盼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教育管理制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书院制是高职院校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模仿国外和国内部分大学书院制度,并在改革原有住宿制和管理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管理系统。以上观点能够比较集中地体现书院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内涵以及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前者的表述显得较为笼统,并未很好地诠释书院制的特征;后者则显得比较片面,书院制一方面继承了中华传统精神,另一方面学习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形式,两者不应等同。综合诸多观点,高职院校书院制教育管理是一种在坚持中华传统书院精神并学习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借住宿社区这一平台,全面管理学生事务,开展素质教育和多元教育活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制度建设有所欠缺

书院制的改革等同于教育思想的改革,但高职院校在书院制的实践过程中并不能立即转变教育思想,缺乏从学生角度来审视问题的理念。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设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上还没有制定相关制度,导致书院制的管理实践缺乏办事准则。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吸取其他高职院校管理经验时缺乏从自身实际出发的理念,导致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具指导性。目前,政府教育部门并未颁布书院制的相关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的书院制管理政策指导不足,导致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受到怀疑,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书院制管理都未能全面地开展。书院制管理除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外,某些制度的执行也存在不足,即使少数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配套的执行措施并未跟上,导致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协调性不足,且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二)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书院运行的基本保障是组织管理任务。然而,一些院校并没有创办相应的书院管理部门,而是让其教务与学生事务部门共同负责,导致组织管理难以协调一致。在组织结构的构建上,有些主管部门对书院制度的作用、功能没有形成准确认知,构建的组织结构尚未完善,有的则过于简单,对书院组织机构的具体工作划分不够明确。部分书院虽有组织结构,但因人事安排不足使相关工作止步不前。因此,书院在组织管理方面与已有的高职院校运行模式还未实现交融。书院制实行学生住宿形式的管理,要求辅导员全方位教育管理学生,该转变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三)资源配置明显不足

完善的资源配置是书院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前提,但某些高职院校的书院在资源配备上明显不足。首先,就经费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书院属于学校的新生机构,运行时间较为短暂,运行成果还不显著,导致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投入。其次,就师资而言,大部分书院教师的资历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满足书院导师制需求的前提下,很难筛选出大量合适的导师。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书院学生的数量尤为庞大,其在师资配备方面十分匮乏。最后,在硬件设施方面,书院借鉴的西方住宿书院形式大多是相对完整的社区,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相对较为充裕。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书院建立在传统宿舍的基础上,虽然有所改进和完善,但在宿舍的功能设计和硬件设施投入上仍表现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四)文化内涵缺乏特色

文化内涵是书院精神层面的集中表现。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书院制在实践过程中改善了相关的硬件设施,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措施。然而,相关部门在文化塑造上仍存在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书院并没有造就自身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大部分书院致力于学生管理事务,过于看中外在形式,却忽略了书院的文化传递,导致出现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书院通常以导师制为重点,而事实上符合条件的导师并不多,难以对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且师生间互动的频率也有待提高。书院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书院的院训、学规等方面,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书院并未形成独具特色的院训、学规等。

三、书院制视角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制度建设: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优化制度环境

第一,始终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充分考虑的要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书院制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改革,高职院校唯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书院的正常运行。在建设书院管理制度时,相关部门应形成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掌控好制度设计路向。目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急需一大批综合型、创新型的骨干精英,高职院校在书院制度建设方面既要满足当代社会对骨干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也要遵从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

第二,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书院制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成功实践,并在学生的培养上卓有成效。然而,某些高职院校在采用书院制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书院制的调研分析较为浅薄,对具体运作要求的了解不够透彻,未能基于院校自身条件,导致在实践过程中问题频现。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了解书院制的实质,也要综合考虑院校自身,设计出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书院制模式,还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相辅助。在设计管理制度时,不仅要效仿优质院校的优秀成果,也要全方位地与院校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这样才能保证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

第三,提供优质的制度运作环境。首先,将运作机制包含在制度内容之中,确保制度内容具备逻辑性、协调性、指导性和可行性。书院制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属新生事物,各方对其持有的观点不一,在建立过程中应当采纳各方的意见,有效地提升制度的质量与认同感,保证制度执行的效果。其次,做好书院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让管理制度更具广泛性、透明性,从而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最后,厘清运作主体的职权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构建协调沟通机制,加强院校各个部门和书院间的密切合作。

(二)组织管理:结构合理,内外相联,鼓励学生参与

第一,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书院的组织结构对其运行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对信息、工作以及人员等进行管理性的安排,保障书院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根据书院教育计划,对管理工作者进行明确的分工,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层次。其次,从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增大管理的横向范围,缩小管理的纵向范围,从而达到扁平化的管理效果。最后,在做好职务设计的前提下,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管理决策权限的分配上做到科学合理。

第二,厘清组织内外联系。首先,在调节书院内部联系时,一方面要处理好书院各组织部门之间的关系,既要划清各部门的职能界限,也要确保相互合作;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与教职工的关系,教职人员尽心尽力地投入书院的工作,要尊重教职人员的辛勤付出,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其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其次,在处理书院外部联系时,要将重点放在与院校其他各部门间的关系上。作为学校的新生事物,书院应当积极与其他各部门建立良好的联系,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支持与理解。同时,还要处理好书院和地方社区的关系,及时主动地与地方社区建立起合作关系。

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书院组织管理。学生既是书院的管理对象,也是书院管理的参与主体。目前,已有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范例。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书院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使书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平台。应摒弃传统的单一化行政管理模式,在书院的组织机构中安排学生参与管理书院的日常事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的积极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领导能力。

(三)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师资力量

第一,在书院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书院正常运作和发展必须有足够充裕的资金投入,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窘境,导致书院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为解决资金问题,书院应从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做出更加全面的安排。首先,要在书院的资金投入上给予照顾,保障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书院运行的正常开支。其次,要扩大经费投入的主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社会团体等取得联系,力争更多的经费支持。最后,在经费使用上,要仔细核实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二,完善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内部环境而言,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学习方面需要建设更多类似交流互动室和音乐艺术室的学习空间,生活方面应当建设餐厅、洗衣间、健身房等公共生活空间,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从外部环境来看,书院建筑可以效仿古代传统书院的建筑形式,最为经典的当属“四合院”,这种形式有利于塑造较为紧密的生活与学习区域。因此,在外部空间的选择上,需要把学习环境和学生与社会的交互作为考量因素。

第三,加强书院的师资力量。目前,高职院校的书院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完善以及专业文化素养较低的现象,导致书院的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相关部门需要构建对应的完善机制,在总体上提升书院的师资水平。书院在招聘教师时,必须有明确的招聘机制、严格的招聘标准以及正规的招聘程序。此外,应当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对各相关在职人员都要进行综合的培训,一方面引导其形成书院教育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培训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

(四)文化内涵:营造生活文化,创建学术氛围,整体推进人文建设

第一,整体推进书院管理人文环境的建设。首先,从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入手,书院的物质文化可以通过有形的建筑和合理的布局呈现出来,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能潜心思考学习。其次,加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即加强书院师生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建设。最后,加强制度文化环境的建设,要建立健全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院生活文化。书院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必须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文化,让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书院教师要做出正确指导,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有严格的约束标准,对于那些问题严重且不知改进的学生,要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创建多元的学术文化氛围。在打造多元学术文化时,既应有所继承,也应有所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特色,也要结合自身特点。首先,在传承中华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汲取其制度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借鉴学习西方住宿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中西结合的学习方式。其次,要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视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关注各种国际问题,培养他们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凸显学校特色和书院特点,在传承院校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别具一格的书院文化。

第4篇: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作用探析

牛犁(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茶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管理效能的发挥。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内涵,对人的行为有着规范和引领的作用,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结合,即是对学校教育管理内容与形式的完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研究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管理相机和的作用,对两者的互动交流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学校教育管理;结合;作用

引言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教育管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此时,管理的目的,不再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在管理中要体现生本原则以及和谐的教育理念。而茶文化的融入,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管理的不足,实现了教学管理在和谐发展、以生为本方面的优化完善。茶文化的强大思想内涵,还能够助推教学管理的实施,净化和熏陶学生思想,营造更加人性化、和谐化的校园教学环境。

1茶文化与学校教学管理结合的意义分析

在我国最新的教育改革要求中,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更是要在各种管理中体现和谐,这与我国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一定的茶文化课程,不仅能够更好提升教学质量,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便于教师展开教育工作,帮助其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1为保证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开展和谐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工作应当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管理中的双方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在学生被管理的层面上要做到和谐有序,管理方的教师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做到均衡管理,而其中的理念与我国的茶文化高度吻合。换言之,在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即为尊重思想的渗透过程。在茶文化的理念熏陶下,不仅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得到较好地激发,自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深化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中,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更好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1.2在我国教育局下发和谐教学管理的改革要求后,大多数学校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即学校往往呈现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同时在目前应用型人才需求量逐渐扩大的形势之下,往往学校在应用型课程、理科课程上设置较多,却没有重视应有的人文素质思想教育工作。而在课程中增设茶文化的相关教育课程,由于茶文化具有节奏较慢、内容丰富的特征,故而学生在茶文化历史背景、饮茶泡茶的过程中,很容易在潜移默化间提升自身耐心的品质,感受我国深刻的茶文化内涵的同时,接受、践行了素质文化教育。

1.3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为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脱离不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这三方的共同努力。而通过茶文化的相关课程学习,能够很好启发教师在管理工作上做出一定的优化调整。例如,茶文化中饮茶的过程具有较多的制度与规范,只有恪守相应的规律才能做出好的茶品,而学校教学制度的确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尊重学生符合其发展规律,才能创设最为适合学生的相关制度。同时,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地将茶文化理念知识在其中灌输,能够更好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应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在其心理思想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只有运用好茶文化的相关理念,学校才能确保向社会输出高素质、高品质的文化人才。

1.4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客观反映该阶段的学生学习情况,还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否进行完善。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仍然过于片面,仅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与考核,这样生硬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创新发展,与我国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而茶文化不仅传承了我国五千年以来的精神文明,更在新时期拥有自由、创新的价值观念。故而在我国学校的教学考核中融入茶文化的思想,能够更好帮助学生打破常规,营造一个更为创新化、多元化的学习空间,摒弃过往对学生的“唯成绩论”原则,驱使我国的学生朝着创新化、思辨化发展,为学生日后踏入工作岗位也夯实了基础。

2茶文化与教学管理相结合的对策分析

茶文化教学理念并非只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出台合理的措施与方法,将其有机地融入原有的文化知识课程之中,发挥茶文化教育中的精髓,驱使我国的教育手段更为多元化,保证学生学习到应有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的精神与品质。

2.1在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我国的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结合目前各个学校与学生的现实情况与茶文化课程相对抽象的客观条件,学校应当将茶文化教学进一步剖析,使得其不仅具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更含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理念。而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解读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改观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目前我国的学校的教育往往对口其专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过分强调学生的职业知识的教学,尽管从教学理论与学生的未来情况来看,这样的教育观念没有错误。但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单单是高技能水平高知识文化水平,而是具有高素质、高素质品质综合性人才。而由于学校方面重理轻文的思想较为严重,学校往往缺乏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思想课程,即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或思想错误,学校也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并治理。通过茶文化的课程,学校能够做到潜移默化间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确保学生正常的身心发育。

2.2尽管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依据国家的要求,改善了过往偏科的现象,但由于相关心理与思想课程相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应有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利。为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校可积极引入茶文化的相关教育课程。由于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且生动,学生往往会被其多元化的内容而吸引,从而更好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间得到了思想品质的提升。

2.3在开展茶文化的相关教育的过程之中,应当符合循序渐进、逐渐开展课程的策略。而首先要对学生展开茶文化相关的“静”之道理念。目前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明显的浮躁心态,不仅在课堂中呈现专注力不够、无法较好投入学习,在作业完成率上也没有达到相应的规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无法做到静心开展学习,不仅其学习效率较低,其学习质量也没有相应的保证。而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如果一味对学生采取批评的教育,容易引发其逆反心理,反而无法让学生做到静心学习。而在教学中融入茶文化教育,通过饮茶、泡茶中讲究慢速的理念,学生会在潜移默化间戒骄戒躁,以更为稳定静心的状态开展学习。同时,针对部分急于求成的学生,教师也要教育其“欲速则不达”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放平心态,通过日常点滴的积累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应在教育中遵循“静”的相关理念,以更为耐性的态度教育学生,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4学校应当利用好茶文化之中的“真”的理念,向学生灌输待人真诚、真情面对社会的思想品质。目前我国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真诚品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在学习中,都没有恪守最基本的真实原则。而教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结果,不应当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借助茶文化的相关教育课程,逐步将真诚、真实的理念灌输给学生。此外,目前部分学生与家长对教师存有一定的偏差观念,认为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也要遵循真诚、真心的原则,改变家长与学生的偏见,更好发挥教师的职责,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优化教育管理对策与实效,将茶文化与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茶文化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管理的不足,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优化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与此同时,茶文化还能够实现自身的传播与发展。作为当代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投入到茶文化与学校教学管理融合的工作研究中,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以实现茶文化效能与学校教学管理效能的双重提升。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