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引领学生身临文本之境——《蜗牛的奖杯》教学谈

朱 旭

《蜗牛的奖杯》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翅膀退化,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揭示了在荣誉面前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身临文本之境,感悟深刻道理呢?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笔者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幻想的特性,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联系生活,了解蜗牛的外形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蜗牛这一小动物并不陌生。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蜗牛。学生的发言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蜗牛背上的外壳。“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没有外壳。”这一句话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咀嚼文字,感受蜗牛的快乐

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蜗牛没有坚硬外壳时飞行的快乐后,再去体会蜗牛背着重重的外壳在地上慢慢爬行时所产生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以此给学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因此,引领学生感受蜗牛飞行的快乐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1.在模仿中体验飞行时的快乐

当学生急于想了解蜗牛以前的形象时,我出示了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从而引出文中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它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行”。学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突出“有力”这个词语,我点拨:“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蜗牛的翅膀也不怎么有力呀,你愿意再读一次吗?”学生心领神会,再读时便重读了“有力”。这样学生就初步感知了蜗牛不仅有对翅膀,而且这对翅膀还很有力,从而为下面体会“自由地飞行”打下了基础。

2.在想象中感受蜗牛的骄傲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段落,虽然只用了简单的几句话,却把蜗牛非常看重荣誉、成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学生仅仅凭借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是很难走进蜗牛的内心世界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补白”,把原本比较概括的语句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学生品读“它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有一天蜗牛碰到了正在地里耕作的黄牛伯伯,它会怎么向黄牛伯伯夸耀自己的奖杯呢?”学生通过想象,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当学生读到“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这句话时,我做了一个假设让学生想象:“一天夜里蜗牛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奖杯被别人偷走了,谁能想象出蜗牛失去奖杯时的情形?”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蜗牛对奖杯的重视。最后让学生去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俨然把自己当作了小蜗牛,读得有声有色。

三、前后对照,体会蜗牛的悲哀

学生品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蜗牛前后的样子进行对照。“刚开始蜗牛是在天空中得意扬扬地自由飞行,而最后却落得一个身体和硬壳粘在了一起,翅膀退化,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命运,是谁造成了这种结果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奖杯。”“奖杯代表着成绩,代表着荣誉。我觉得大家不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奖杯的身上,奖杯是很冤枉的,大家再仔细想想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经过老师点拨,学生立刻意识到:责任不在奖杯,而是在蜗牛自己,因为他太看重这个荣誉,以至于停步不前,落得这样一个下场。“那你想对蜗牛说点什么吗?”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拿到奖杯后,你不应该整天只看到奖杯,还要认真练习飞行。”

“蜗牛,谁让你那么看重奖杯呢?现在背着它,舒服吧?活该!”

“蜗牛!现在把奖杯放下,像小鹰那样认真地练习飞行,你还一定能成为飞行冠军的!”

在对蜗牛前后命运的比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上受到了启迪,同时感悟了本文的中心,即成绩只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从而达到了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行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沛县歌风小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