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若乃山林皋壤 实文思之奥府——也谈感悟自然与写作教学

张 涛

作文教学要有写作的素材积累,如何完成源头积累和后续表达工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成为自然写作观的滥觞。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从自然汲取营养的写作教学实践却所见不丰。感于《文心雕龙》的启示,笔者力图从感悟自然角度进行中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感悟”亦作“感寤”,《汉书?刘向传》中“上感悟,下诏赐肖望之爵关内侯。”《史记?管晏列传》:“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强调感触而醒悟之意。《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文意在将自然作为高中写作之源,引导学生对自然万物有所感触,引起思考和表达,形成对自然社会乃至自我人生的深刻醒悟,甚至领悟,达到提升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观察并再现自然

(一)中国文学作品历来对自然的观照

早在《诗经》、《楚辞》里有很多篇什涉及自然景物描写,但其多作为抒情主题的陪衬出现,其渗透的抒情主体的感情也处于浅层。后来的自然书写更富主观色彩,也更具文学价值。自然成为写作者内心感情的投射物,如古代文学中常出现清风明月、大漠孤烟、杨柳鸣蝉等自然景物来寄寓主观情感。情与景相互交流,情以景生,景以情活。并且自然万物给文人提供了一个思想言论自由的平台。正如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人与自然是物我的双向建构关系。

(二)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的自然

“感”,要充分焕发学生潜藏的感触力,将触动于心的内容调动起来,这是感悟自然提升写作能力研究的基础。“悟”之呈现,除了自身的积累,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更需要可供借鉴的规则和范本,以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中国文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自然意象原型,成为中国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写作对象。如《文心雕龙》:“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锁定客观自然万物,看天空浮云,悠游自在;观大地草木,青葱苍郁;赏夏之繁华,如斯绚烂;品秋之静叶,恬淡似彼;山无点墨,千岁如画;碧水空弦,万古琴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观春燕呢喃,料黄鹂在侧;遇沙滩龟行,恐鹰隼在天;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候鸟迁徙,极熊困守……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自然以其无声无息,亘古恒久的魅力感召芸芸众生,面对自然博大,怎不心生顿悟,启迪创作灵感;生活琐屑,世相纷扰,迎刃而寻出道理,得出独到的见解。何文而无解呢?

“秋天的云,不很多,只几朵孤单地飘在空中,薄得像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一吹即破。秋天的风,细柔如柳,像个调皮的孩子常吹起树边的落叶,使之盘旋飞舞而后落下。所经之处,水面片片涟漪。秋天的树,沧桑但依旧挺拔,干枯的枝条固执地伸展,黄色的落叶铺在树下,孕育出明年的勃勃生机。

夜晚,观赏秋月。细细的月亮如镰刀,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光映在地面上,便化成淡淡的青霜,像一层透明的轻纱,看着触手可及的晶莹,不忍去破坏这和谐、柔软的美。

学生习作《秋》 郭昊琼

自然以其生动多姿触动少男少女的心,成为高中生易于把握的内容。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以描摹为主,慎用抒情,力求用摹写山川之形,再现自然中的动植物。力争写出与众不同的客观世界,欣赏其文字所展示的美感。学生惊讶于自我对外物的再现能力,教者更惊羡于学生的敏感多才,这是一个师生相互激发促进的过程。“人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对外物的深刻感受中逐步实现。

(三)沉淀对自然的初步思考

在感悟的基础上,看《文心雕龙》对写作过程地诠释:“写气图貌”,即模写,要“随物以宛转”,要求对物的描述要跟着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宛转相合,是要实现作文评判中的发展等级对文采和创新的要求;“质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转化成文字的环节要注意连缀词采、谐合声律的语言表现,和内心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是从自然生发人生的顿悟与哲理思考,这能完成作文评判的发展等级中对深刻和丰富的要求。

树僵硬地站着,冬天来了,雪盖住了它的头,冻住了它的身,它便像冰雕一样。记事的叶子早已泛黄凋落,埋葬了孩子的童年记忆,树皮上的沟壑像皱纹一样,再也聚不成甜蜜的笑容,孤独使它萌生了思念;孩子们长大了,他们的宝贝树还留着呢;情侣早已成家,为生活所忙碌,再也不“花前月下”了;那个古怪的老头好久不见,不知能不能撑过这个难熬的冬天,树静静地想。

匆忙的人在树下来来回回,别人不知道,但是树知道,它的年轮又多了一圈。

学生习作《树的秘密》 李乔

学生在面对异彩纷呈的世界时,有感而发是很自然的事。在不断的描摹中感触,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能力自然生成,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激发,自然而然的流露,思考会慢慢沉淀并在文字中浮现出来,写作能力地提升水到渠成。

二、以前人感悟自然的优秀文章为范本提升写作能力

以前人感悟自然的优秀文章为范本,来拓展文章意境,以此突破提升高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难点。

(一)对教学文本进行仿写和迁移训练

利用高中《语文课本》、《语文读本》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如读《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学习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抒写;读《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体会古人对天地人生的顿悟;读《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学习古人遗世卓然的人生态度;读《观沧海》、《岳阳楼记》体会古人的博大的胸怀与家国意识。古人这些始于抒写自然终于生命关怀的文本,给了学生体悟自然的模板,成为感悟情怀的最佳范本,帮助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很多优秀现代作家也给我们提供了感悟自然的模板,林希《石峰间的生命》艰苦境遇中的倔强生命;《故都的秋》中悲凉的秋味,淡然绵远的人生况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甚至断壁、残垣昭示出的生命的意义。许多优秀的现代文字,从思想到写法上给高中作文教学以直接指导。学习文本时,应有意识的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领学生心性沉下去,将深入的思考抒发出来。

以静为动,眼中,只剩下悠然田园,每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令你开心的,似乎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南山下的那一份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你归隐之后,生活是淡至无味的静。登高舒啸,临清赋诗,你的言谈中,再不见政治,只剩山水。

曹植说洛神“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使一种美,也是一种深,什么都说出来的人必定是胸无大志的人,而真正做到“含辞未吐”的才是成就大事者,所以喳喳不止的麻雀不过是凡鸟,而“昆山玉碎”的鸣叫才出自百鸟之皇。

我在你转身离去的背影中,看见了答案,深者,不语。

学生习作《深》 朱逢童

在以上写作过程中适当注意技巧点拨,准确运用抒情描写方式等艺术手法是写作达成的必须要件。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的思想是随着所观察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观察是有思想的感受。教师应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特别注意那些异样的现象,努力搜寻与其有联系的情况,这有利于增强再现自然的效果,也有于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高中生从感悟自然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自然为文的写作方式实现了中国文学“文气”概念。从感悟自然入手提升写作能力,其终极境界也契合培养学生的“文气”,为写作教学及研究寻找一条实践路径,提升学生为文为人的境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情操、学识情感等综合素养,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写作精神,它是中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归宿。

顺流是挣脱盲目束缚的理性从众,是对自然生存之道的顺应,而远非庸淡无奇的随波逐流。顺流,即顺应主流。顺流多了一份人生的智慧和从容,坚守与传承。相比顺流,逆流则多了一份勇敢和坚毅,灵活与多元。表面上也许是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实际上有可能真的“撞破南墙”而开辟一片新领域。逆流并不是纯粹的张扬个性,更多的是对主流所存在缺陷的反思和再创造。

然而,尽管可能彼此的目的地不同、经历的过程不同、甚至是所处的起点不同,可是直面人生抉择的心是一样的。只要心中相信人生的选择,就算是化作高原冰川一角,亦或是汪洋孤岛一座,此生也无愧于心了。

学生习作《顺流,抑或逆流》 于熙阳

在上述实践习作中,学生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思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而成,更是在写作之前的准备阶段有意识强化学习而形成的结果。这就使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容量和社会功能。

三、结语

天地万物逆旅,光阴百代过客,自然亘古长存。山林皋壤,自成文思奥府。感悟自然可打开写作通途,引导学生记录自然,领悟人生,具备写作能力;借鉴古今其范本,拓展文境,提升写作素养。

笔者的作文教学思考和实践深受《文心雕龙》的理论感染,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希冀达到感悟自然作文实践的更高境界,领悟自然就是认识人生,写作与育人相辅相成,实现文以载道、文气育人的目标是教学的终极追求。

(张 涛 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 15006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