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写作中情感的几种表现方法

文/刘 洁

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情感的表达是作者思想的升华,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积累,才能有一种积聚在心,不谢不快、不吐不快的创造冲动。“取决于心而注于手,汩汩然来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思想内核又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来。那么如何才能使作品传递作者的感情,让作品体现刻骨铭心的生活感悟呢?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通过生活再现表现情感

表现就是表示出来,把什么表示出来?自然是客观生活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不可能冷眼旁观,不可能是记录生活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那就是说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作者思想情感流动变化的过程。再现中的取舍,详略、简繁、主次、顺序都能折射出作者思想,是他决定再现什么,如何再现,怎样叙述,怎样描写、怎样说明。一般来说,生活经历越丰富、越曲折,越具备写文章的条件。然而要写出好文章来,光有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远远不够的。以曹雪芹为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比曹雪芹生活经历更丰富曲折的人有的是,曹雪芹可定排不到第一位,可为什么只有他才写出《红楼梦》呢?这里的原因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不仅经历丰富,而且,他在经历的过程中,也是在敏锐地感觉、真切的关注、细心地体验、深入地思考和感悟。紧紧凭他的经历,曹雪芹不要说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恐怕连一篇像样的短文、一首像样的小诗也写不出来。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再现之中。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就是作者思想感情酝酿的过程。

不用质疑,感悟现实生活是表现的基础,同时也是表现思想情感的最重要手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感情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客观事物、活生生的生活触动了作者,撞击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火花。杜甫《春望》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商隐《锦瑟》最好的把情感在再现中表达出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当时的情景,那种感情已然不可捉摸,惘然若失。作者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再现,流露出的是情致绵绵的思念。可见再现过去的事情,是要作者用心去淘漉的。

二、通过融入美好的意象表现情感

现代著名的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写对当时北平秋的感受,北平的秋景的“清”、“静”、“悲凉”是和作者当时低调颓废的心境相吻合的。所以写出的不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日,潭柘寺的钟声”,而是“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落寞孤寂中的秋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从槐树叶低,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是做陪衬。”作者所见、所闻、所惑无不紧扣与秋有关的意象来调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经过专业的努力,作者才能如此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从选景的角度,从对牵牛花色泽与众不同的好恶,都能看出作者透过意象寄托作者好恶情感的印迹。

三、选择典型细节来表现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致微”,感人的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细节。细节一般指有个性特征的表情、语言和行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细节,把自己与情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表现得淋漓精致;赵本山一般用“腿发软,坐不住凳子”的细节表演来表现拘谨的内心世界。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艺术效果。

四、妙用浓烈的氛围表现情感

人逢喜事精神爽,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的夫子庙给千家万户带来欢乐与幸福。在这种情境中我们的心情如何,语言如何,行动如何,欢快的氛围感动着你我他。生活并不完全是欢乐与幸运,毕竟还伴随着悲哀与不幸。我们可以抚摸一下生活留下的伤疤。因为悲剧的效果最能打动人心。袁枚《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文中选取妹妹去世前的片段,即兄妹朝夕相处的镜头,但哀婉凄楚的氛围让人油然产生悲凉的情感。

写文章,要写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抒发真实的感情。不可有意编造,为情写景。叙事写人要清楚明白,写景状物要具体形象;说明事物要简明扼要;抒情议论要自然真实,不矫情,不“为赋新词强说愁”。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可以写文章的东西,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经过筛选、剪裁、淘漉,去粗取精,就能写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生动鲜活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