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整体策划,提升教研组的核心竞争力

孙建顺

在传统教研组建设活动中,由于教研活动策划缺少整体性,致使教研氛围懒散、教师被动参与、研讨活动浮于表面,教研活动难以成为教师的自主活动,教研组“教研”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教研氛围懒散,建议文化建设校本化

现象: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开课、研究课、考核课成了执教者一个人的事情,其他成员不愿意参与其中,只是被动地听听课、发发言,敷衍了事。而另一种情况却截然相反,教研组每一次教研课、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全组教师齐心协力,各施所长,各显其功,帮助上课教师课前设计、磨课试教,不断改进,课后反思重建,与执教教师齐成长,教研组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

剖析: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文化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师与学校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就会得到学校的认同与大力支持。教研组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不仅要重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熏陶。如,笔者所在学校把创建“He韵”文化作为学校的创建工作,反思教研组建设,就应该使组织结构要“合理”、管理制度要“融合”、成员之间要“合力”,发展理念要“和谐”,追求“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从而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念。因此,教研组既要引导教师之间真诚地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又要引导教师之间敢于担当,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建立人人参与、尊重知识、敢于创新的教研组内部环境,实现教研价值观由“工具型”到“终极型”的转变。

二、教师被动参与,建议工作安排规划化 现象:每学期初,落实教研组具体工作,成了教研组长最头疼的事情。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承担公开课、研究课、讲座、教材分析等一些被教师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所谓的“老教师”,依仗自己是“老资格”,还会提前跟教研组长“打招呼”‘走关系”,要求将锻炼重任安排给“年轻”教师。可是“年轻”教师呢,由于是被“潜规则”、被安排,被迫接受任务,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剖析:将教研组规划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就能使教师的发展更主动。首先,引导教师制定个人规划。引导教师对身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如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学校能提供哪些资源,分析学校发展目标、学生需求和社区资源,寻找出自身、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最佳结合点,找到切实可行又具有挑战性的成长目标。其次,引导教师细分发展目标。为了克服人的“惰性”,还需要引导教师对目标进行纵向和横向切割。纵向,就是将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横向,就是将目标分解成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目标(详见表1)。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纵横交织,这样就编织了网状目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就处于这个网状目标体系中,找到明确的努力方向。最后,整合各类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规划,整合成教研组发展规划。由于教师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研组——个人”三位一体的规划系统。教师有了既定目标,学习会更主动,研究会更主动,反思会更主动,教研组的整体目标也会在教师的个人目标实现中达成。

三、教师阳奉阴违,建议零碎活动整合化

现象:体育教研组每年、每学期都需要开展许多零碎活动。如,第一学期要开展眼保健操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踢毽、跳绳、长跑、集体项目比赛和校园特色项目比赛等。每个活动前都要有动员、选拔、组队、训练,比赛后还有小结、反思与表彰,环节之多,细节繁琐,但又少不得。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疲于应付,于是,就会产生班主任和相关教师选择性地参与比赛,对感兴趣的项目重点准备,而对于其他项目,就没有了过程意识,只是临时组队,匆忙上阵,混个出场就算了事。还有一些“高明”的班主任,

私下里将比赛优胜奖在赛前“协议瓜分”,名次与奖金平均分配。这样的活动,缺少了经历、参与、过程,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剖析:班主任一般由文化学科教师担任,由于其工作繁琐,把体育工作应付对待也是迫不得已。将这些零碎活动整合成主题,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既可以提高系列活动的质量,又可以激发师生参与过程,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如,我校就体育比赛活动,整合成“体育节”,(详见表2)。这样安排既有学校层面的活动与比赛,又有班级层面的比赛,既有单项比赛,还有集体项目和趣味项目比赛。计分采用单项算小分,汇总成总分作为整个体育节的团体总分,确保每个项目活动,师生都得尽责尽力,提升了活动的质量。

四、研讨浮于表面,建议教学研究序列化

现象:笔者参加教学评估时发现,学校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年年相似,要么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改一些日期、变换一些名称、调整一些人员;要么面目全非,宏观、笼统、抽象,看不出大同中的小异、继承中的创新、统一中的独立。再翻阅教研组台账,发现教学研究杂乱无章,磨课、听课、评课、议课等环节没有重点,没有专题,没有主题,没有系列,教师评课时海阔天空,空话客套话一大堆,吹毛求疵,缺乏重点,研究活动浮于表面、形式,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教学研究走过场。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配合学校完成教研计划的“面子活动”

剖析:众所周知,教学能力的训练

和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具体情况,盘点底子,提炼主题教学技能,作好整体规划,形成系列,系统推进“打造”工程。这就需要将教研组三年总目标,细分到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和每个教师身上,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段检测效果,都得一一规划好。这样,教研组就形成了每学期有研究重点,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主题,每次研究活动,每人关注什么,围绕什么,研究什么,心中就有数了,使每次研究活动,都处于具体的明确的研究序列中。如笔者所在学校,体育教研组将“教师观念系统获得更新,行为系统获得改善”作为三年发展目标,同时民主征求教师意见,将这个总目标分解到每学期的研究重点分别为讲解示范、知识技能、场地器材、方法手段、即时评价、动态生成等,每学期所有的课题研究、教材分析、专题讲学、学术沙龙、教学研究、评课议课都围绕着这些专题,进行深入碰撞。为了避免大家在研讨中内容重叠,我们还将总课题“构建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分割成准备活动、基本教学、资源利用、游戏拓展、放松整理等五个子课题,分别由五位教师领衔研究,大家围绕“无效性的表现、有效性的特征、有效性的策略”三个研究内容,各自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详见表3)。主题的切人点越小,研讨价值越高。在第一学期,大家就“讲解示范”这个主题,分别从准备活动、基本教学、资源利用、游戏拓展和放

松整理方面,就无效表现、有效特征和有效策略三个维度,交流、碰撞自己的研究心得与观点,深入研究这些主题,力求在点上研深研透,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给人以启示。

活动策划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很多细节进行保障。成功的教研活动牵涉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不能忽视的是用心聆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心声。我们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重心下移倾听教师心声,长远规划教研组发展,营造全员参与氛围,精细安排工作细节,整合零碎活动,专题研究形成系列,让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体,让校园飘溢教研的芳香。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