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软件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共2篇)

导读:软件技术毕业论文也是现在很多毕业生都需要撰写的,但是由于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所以也会显得特别的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本论文分类为理科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软件技术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职高软件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端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实践教學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软件专业实习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1-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上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软件开发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十分紧俏的技术人才。由于软件开发的特殊性,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软件技术专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学校实训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基本上都是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讲授的内容及案列,教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么操作,这种机械性的模仿练习(学生简单地模仿老师操作)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不用说创新性思维,机械式的操作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达成实训的目的。因此,实训教学中的实训项目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实际任务,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跟随老师脚步,参与实训任务的整个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是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2.“双师型”教师和实训资源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基本没有过软件开发实践经验,有些教师甚至是从高校一毕业就投身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行列,未有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的经历。虽然这些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用人体制束缚,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很难引入到学校来,导致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少。同时,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搭配不够科学或是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导致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高,甚至难以发展。

3.缺少配套的优质教材

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和基础课非常多,涉及的相关知识繁多,而且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和教学的基础,但是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的相关教材内容单一,丰富程度不够,并且实践目的不突出,与企业实际的需求脱节,教材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存在差距,不符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教材使用标准。

二、实训教学的改革措施

1.同步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关键,应该把它放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位置,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是产学研结合,是破除学校实践教学设施的不足的有效路径。产学研结合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重要道路。除此之外,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锻炼学生的软件实践开发能力,还能够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协助学校搭建校内实训场所,更好地达成实训教学目标。

2.完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如果想不断发展壮大,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可缺失,才能带动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也才能跟之提高。培养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石。同时,鼓励学校打破束缚从企业引进更多“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实训教学质量。

三、结语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尤其重要,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也越来越紧缺,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把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做好。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2篇:基于组态软件技术的PLC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PLC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MCGS组态软件技术引入到PLC教学中,并以水位控制系统工程为例,讲解了如何将PLC与建立的组态画面进行连接实现系统画面监控。实践证明,通过上位机PC与下位机PLC的连接,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交互,还可以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

关键词:MCGS;PLC;信息交互;实时监控

可编程控制技术(PLC)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课程,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PLC技术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与生产实际和工程紧密结合。如何在学院现有的资源和教学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使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是目前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对PLC实践教学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1PLC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PLC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1-3],教师以理论讲授和编程演示进行知识讲解,学生通过编程调试控制实验设备的操作运行情况,但实验设备条件有限,学生只能几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容易造成在现有的上课时间内部分同学无法亲自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验证。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工控设备都在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们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就要求教学内容、实验设备不断更新,但实训室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实验设备配置受价格、加之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教学资金投入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不能随时更新,所以会造成同学们对某些实训只能抽象的限于人机界面编程来仿真模拟该项目的运行情况,对学生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造成一定的影响[3-4]。

2MCGS组态软件在PLC教学中的交互应用

MCGS组态软件不仅可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实时监测并进行分析处理,还是一款可视化操控的操作系统,同时还可与作为下位机的控制器按照相应的通讯协议建立通讯,以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案的软件[5]。针对PLC控制人机界面的不足,将MCGS组态软件引入到PLC教学中,学生在组态软件搭建监控画面来代替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实物模型,然后将PLC与组态软件建立连接与通讯,可逼真模拟实际设备的工作状态,完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实训项目,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6]。

3MCGS组态软件在PLC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本研究以一个水位控制系统工程来分析MCGS组态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3.1系统控制要求

(1)初始状态水罐1和水罐2是空的,通过控制水泵、调节阀和出水阀的开通情况来控制水罐1和水罐2的液位情况。

(2)当水罐1的液位低于5m或高于10m的时候产生报警,水罐2的液位低于2m或高于4m时产生报警。

通过上述系统要求,可知该系统有3个输入点和5个输出点,选用三菱FX-2N系列CPU作为控制器。

3.2MCGS组态软件设计

3.2.1建立数据对象[7]

3.2.2窗口画面制作

在MCGS用户窗口中建立水位控制窗口,在水位控制窗口内插入相应元件,搭建水位控制系统工程,同时对有动画属性的原件进行属性设置。水位控制系统工程如图2所示。

3.2.3报警设置

在组态环境中,,对插入的报警构件进行属性进行设置,在设置报警属性设置时,对应的数据对象为液位组,这样可在一个报警构件中同时显示液位1和液位2的报警信息。报警构件如图3所示。

3.3PLC程序设计

以上工程可以在组态工程中设置脚本策略和在设备窗口中设置模拟设备以及通道连接初步实现水位控制系统的模拟运行[8]。另外,本系统采用三菱FX2N系列CPU作为控制器,来达到对MCGS组态工程画面实时监控运行的目的,其中I/O地址分配表如下表所示。

3.4系统调试

根据输入、输出设备的I/O端子进行PLC程序设计,然后使用上位机PC电缆连接计算机的COM口和下位机PLC通信端口,并进行通信设置。当上下位机连接成功后,通过串口采集水罐1和水罐2的液位值,利用PLC对调节阀和出水阀进行控制,来实现对水位控制系统的监控。系统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

3.5运行效果

通过该项目实践证明,利用上位机PC与下位机PLC连接,可实现与PLC的实时信息交互,进行系统画面监控,逼真模拟实物模型,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4MCGS组态软件在PLC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把组态软件引入到PLC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PLC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因实训设备的投入与更新问题带来的资金问题,还可以满足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的需求,使PLC的某些实训项目不再抽象化,通过监控画面模拟工控流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很大的便利。

PLC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实践中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的教学新体系,同时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科研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9-10]。

作者简介:曹蕊蕊(1986-),女,硕士,现在重慶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从事电气自动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