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的的冲击探索论文(共2篇)

导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也是这个专业毕业们必须要撰写的,而对于现在的很多毕业生来说,写作论文真的是太难了,不清楚如何才能撰写出优秀的论文来,本论文分类为文科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摘要: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包括对汉语言文学的标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以及汉语言文学的鉴赏三个部分。同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又是在汉语言基础上得以发展的,这也是汉语言文学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机遇,汉语言文学应当充分结合网络语言进行自身的丰富和创新探索,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机遇

在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过程中,在原有汉语言的基础上,催生了网络语言,并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时代下的产物,其在网络环境中有着较高的适用性,并有着一定数量的人群基础。但是,网络语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固有的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冲击,使汉语言文学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1]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对汉语言文学的标准造成冲击

从网络语言的特性来看,其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的特点,多数网络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借用汉语言文学的谐音等,虽然具有诙谐性和趣味性,但是明显超脱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部分网络语言在创造的过程中,甚至专门使用错别字,对汉语言的标准不做遵循,由此导致网络语言的意涵相对传统汉语言文学来说有着较大的变动。这些变动不仅是对汉语言文学标准的一种冲击,同时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影响,甚至对我国网民产生误导,导致网民在汉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不标准现象。尤其是对青少年和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两个网络群体来说,这种误导相对来说会更加严重,因为这两个群体对汉语言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对网络新事物的需求能力却相对较高。对青少年网络群体来说,由于其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形成不良的认知与习惯,使其对汉语言文学的标准产生错误的认知,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造成干扰,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的写作能力。[2]

(二)影响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在网络群体的活跃过程中,具有丰富性的网络语言不断出现,这些网络语言在网络渠道的发酵过程中,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网络走向现实,成为社会大众最喜欢应用的语言。但是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也对汉语言文学的解读产生了影响,部分社会群体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以网络语言的含义进行理解,不仅影响到语言的解读,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大众的语言习惯。如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雨女无瓜”的含义为“与你无关”,“我太南了”的含义为“我太难了”,这些网络语言使用汉语言文学的谐音来进行生产,并与表情包、输入法等相结合一起,扩大了自身的传播和使用范围,造成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混淆,影响到人们对汉语言本身的解读。从另外一种层面来看,网络语言的发展,也使国外留学生和汉语言爱好者对汉语言的学习造成影响,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有着自身的多意性等特点,再加上网络语言的加入,会进一步导致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翻译和学习的困难,由此影响到国际大众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学习,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三)影响汉语言文学的鉴赏

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对汉语言文学的鉴赏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手法赏析和美学赏析不利。网络语言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会结合网络环境培养社会大众的语言使用习惯,逐步对语言本身形成自身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和传统的语言习惯不相符,造成在对汉语言文学鉴赏的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解读,影响到鉴赏的准确性。尤其是对广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的鉴赏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鉴赏要求又与网络语言环境下培养的习惯相冲突,进一步影响鉴赏的结果。[3]

二、网络语言下汉语言文学的机遇

网络语言虽然与汉语言文学有冲突,但又是社会大众最为真实的生活写照,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从网络语言的本质来看,汉语言文学是其重要的形成基础,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學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丰富。因此,汉语言文学应当在网络时代充分把握网络语言,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汉语言文学要结合网络语言对自身的内容进行丰富,展现出自身的灵活性和时代性,在与网络语言的互动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推动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要结合网络语言的发展进行创新探索,如汉语言文学可以探索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结合网络语言的内容进行,体现出自身在网络环境下的魅力。

三、结语

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又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汉语言文学应当在把握网络语言本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大众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对自身进行创新发展,以此来化解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简介:黄睦涵,男,本科,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课程教学)

第2篇: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摘要: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新时期远程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究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然后分析当前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现状,最后针对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成效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意义对策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进而更好地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探究特色。开展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探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应用的具体意义

研究性学习理念是教育部在2001年1月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指所有的探究性活动。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和专题研究,进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方面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注重开放情景的创设,应当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创设开放的氛围进行学习探究,才能更好地提高效果。二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探究,才能不断提高学习应用的有效性。三是具有自主性的特征,研究性学习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个人层面,他们需要自主学习、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

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现状

目前,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者自主學习意识不强。由于属于远程教育,学习者往往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指导要求来固定地进行学习研究,甚至依赖相关资源的机械性讲解,没有进行知识的主动思考和研究,这样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容易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

2.学习深度不够,学用结合不紧密。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很多的课程,且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内涵丰富,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并联系实际加以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用结合。但是,目前的学习者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学习深度不够,往往是按要求完成既定课程的学习,应用意识不强,没有联系实际进行深度探究,从而不利于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成效。有的学习者为了完成相应的课时等,习惯于机械性地进行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性学习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具体对策

为了更好地提升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成效,更好地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究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注重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深入系统研究。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且体系日渐完善,经过多年的实施有很多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为此,应当加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等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探究,总结经验,提炼精华,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新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效。

2.注重选题的科学性和明确性。开展远程教育,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课程,要认识到远程教育的独特性。远程教育和在校教育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别,远程教育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具有扎实的学习理论基础,并且具有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应当在课程选题方面进行明确探究。学习者要系统地学习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注重在相关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认知基础、学习兴趣等进行自主学习,制订个人学习计划;要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理论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高度重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形成的固定文本资源的学习开发和研究。

四、结语

总之,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导入,对于学习者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既要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需要围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原则等联系实际,结合个体的差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成效,为知识的应用和素养的提升等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习成效,收获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思路,提升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赵琰,女,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