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外国文学教育的功能应用以及构建论文(共4篇)

随着现在中国的国富民强,也认很多人对我们中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乃至全世界也开始关注起来,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也是逐渐重视起来,下面第一论文网的小编就整理了关于外国文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1篇:探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杨中慧(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重庆408000)

摘要:众所周知,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英国却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这和英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后来,茶文化还对以欧美为主的外国文学作品创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很多作家都在小说或散文中详细描述了贵族和平民的饮茶场景。本文首先对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介绍了英国和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英国文学作品;美国文学作品

引言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以下午茶为代表的英国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红茶从英国的贵族圈子开始流行,最后被皇室推崇,并慢慢扩展到整个英国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从工人阶级到皇室贵族,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茶文化的影响力还渗透到外国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以英国和美国小说中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最多,本文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1英国茶文化解析

1.1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提到英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独特的茶文化。虽然英国地区并不生产茶叶,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别的国家比他们更喜爱饮茶。和传统的中国式饮茶不同,随着茶文化在英国几百年的发展,他们已经将茶和自身的文化特点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在英国,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工人阶级,几乎没有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离开茶而存在,可以说,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式。下文对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1.1英式早茶。在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中,已婚的贵族妇女早起之后都会在卧室吃完早茶才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早茶在英国又叫“开眼茶”。一般情况下,红茶是英式早茶的首选,但和中式红茶不同,英国人喜爱甜食,他们一般会在茶里加入蜂蜜、柠檬汁、牛奶或者茉莉等辅料,以更符合他们的口味。英式红茶色调浓郁,但是口感又变得比较清新。正宗的英式早茶原料大多都是来自肯尼亚、锡兰以及阿萨姆等地的优质红茶,并经过调制而成的。在《拜伦传》中也有对英国早茶的描述,大概意思是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到希腊参加武装斗争,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用一杯红茶,才开始进行其它活动。

1.1.2英式上午茶。上午茶在英国不像早茶和下午茶那样普及,但是对于一些英国人来说,在上午11点左右来一杯茶是其生活的必要部分。整个上午茶时间大概有20分钟左右,上班族利用这个时间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并且上午茶在早饭和午饭之间,正好可以通过一杯茶和一些茶点来充饥。受到饮茶环境的限制,上午茶通常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步骤和器具。

1.1.3英式下午茶。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英国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在18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下午茶开始在英国诞生。英国人对午餐向来不太重视,且饮食量也比较少,他们将晚餐当做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饭,但是在英国贵族,晚餐的程序非常繁琐,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当时的一名贵族公爵妇人因为难以忍受午餐和晚餐之间漫长的等待,就吩咐仆人为其准备一些红茶和点心充饥,后来这位贵族妇人还用这种形式在下午举行朋友间的聚会,渐渐地,下午茶逐渐成为贵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宗的下午茶时间是英国的下午四点,现在几乎英国上下都会在这个时候有固定的十五分钟休息饮茶时间。

在英国,下午茶点心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装点心用的托盘是维多利亚式的瓷盘,瓷盘一般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放的是三明治,里面一般加黄瓜、鸡蛋和烤牛肉等,或者放牛角面包也可以。在英国,三明治大多是扁长方形的,这样在食用的时候就能够始终保持优雅的形态;第二层放英国的一些传统点心,比如松饼、培根卷等,吃松饼的时候需要用小刀切开,然后再抹上奶油或果酱,这样是为了避免在吃的时候掉很多碎渣,看起来也是比较优雅整洁;第一层主要是放蛋糕和水果。食用茶点的顺序在英国也很讲究,一般人都不会想吃哪一层就吃哪一层,因为茶点在摆放的时候是按照口味定的,从下到上,口味由淡转重,由咸到甜,在食用的时候,应该也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整个下午茶看起来更加精致讲究,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提升饮食质量,如果先吃口味较重的,那么清淡的食物味道就会被遮盖。

2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对各个饮茶场景有详细的描述,其中的英式茶会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她在文中写到,每当人们开始饮茶的时候,很多觉得不开心的事情都过去了。在英国的上层阶级,茶会和舞会一场是非常重要的聚会活动,能够增进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交际。在茶会上,会根据客人的数量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茶具,同时,对茶桌以及服饰装扮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女士都穿着精美的洋装,并佩戴帽子,充分展示了其淑女形象,而男士都穿燕尾服,戴高筒帽,这是对绅士形象的最好诠释。这些场景在《傲慢与偏见》中被频繁提及,不仅说明作者对茶会活动的了解和喜爱,也展示出英国社会对茶的依赖性。

狄更斯在他的代表作品《匹克威外传》中对茶也有非常频繁的描述,其中光是“茶”字就被提到了80次。他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些非正式性的英国茶会场景,大多都是平民之间的聚会和交流,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和规定,显得更加自在和舒适。比如在很多情形下,妇女们显得不那么拘束,而是坐在一条长条板凳上大声地闲聊,偶尔拿起茶杯饮一口,这是对英国中下层阶级生活场景的描述。

法国作家莫洛亚在《拜伦传》中对拜伦对茶的喜爱有着精彩描述。他提到,对于拜伦来说,啤酒和牛肉是他喜欢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他只会叹息和遗憾,但是如果连茶也没有,那么对他来说就无异于灾难似的。很多人都知道,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啤酒和牛肉必不可少,但是茶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足以说明在当时,茶文化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之深。

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作品《四季随笔》中描述了隐士亨利·赖伊克罗夫特与茶有关的日常生活,包括茶会中的人物、礼仪等,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美好茶会场景的触动之情。乔治吉辛将散步后的饮茶作为一天中最安适的时光,从这部散文作品中,读者可以发现,饮茶不仅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茶能够帮助他们排解忧愁,获得更加安适美妙的生活情趣。并且英国人还会将茶和养生结合起来,通过不同茶的组合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营养。

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普通英国家庭的喝茶场景。矿工莫雷尔常从事繁重的劳动,但是只要回到家喝上一杯茶就能够缓解疲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作者描述说莫雷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炉子中的残煤砸碎,然后把水壶放在炉架上,水开之后,就沏上一壶浓浓的热茶。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也有固定的早茶习惯。而在下井工作的时候,他最喜欢喝不加牛奶和糖的凉茶。在莫雷尔的家庭里,茶点也有着非常典型的英伦风格,先是把咸肉放在火上炙烤,然后肉里面的油会缓慢的滴到面包上,最后再把咸肉切成薄薄的片状。该小说主要体现了茶文化在英国工人阶级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喝茶没有那么讲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却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希望。

3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深刻的茶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多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对英国茶文化都有所提及。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在代表作之一《贵妇人画像》中就大量地描述了美国贵族的下午茶活动场景。下午茶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线索。在后面的场景描写中,作者更是着重刻画了茶具、茶点等细节,并对主要人物在下午茶进行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形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帕西小姐,作者在对她进行描述时,几乎都和茶有关,该人物形象对茶的喜爱程度在小说中居于首位,她很喜欢下午茶的仪式感,每次参加下午茶聚会时,都是精心装扮一番,对于服饰等细节有着偏执的要求,帕西小姐的形象就是当时上层阶级典型的欧洲淑女。小说的主人公叫伊莎贝尔,她从始至终对英国的茶文化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她总是拒绝别人对她发出的饮茶邀请,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伊莎贝尔针对的并不是饮茶本身,而是以为茶文化是传统欧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莎贝尔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却没能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不好的,这直接导致了其悲剧性的一生。在《贵妇人画像》中,还通过对茶具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比如杜歇先生虽然看起来非常爱喝茶,但是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品茶,这就使他看起来显得非常粗俗。他饮茶时通常使用一些颜色很绚丽且容量很大的杯子,款式显得非常夸张,和别人看起来格格不入。该小说利用茶这一特殊的文化介质,使不同的阶级和民族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整个故事发展过程,都贯穿了饮茶活动,为矛盾的发生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

4结论

茶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曾被称作是“缪斯之友”和“众神的甘露”,不仅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在众多小说作品中都被大量描述。曾经有人说茶几乎占据了英国的所有小说,这一说法虽然略显夸张,但是足以说明,茶文化在英国的渗透之深,以及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极大影响力。同时,在欧美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也毫不吝惜,这都说明英国茶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第2篇:试论外国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彭远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急待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学教育,因而外国文学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非凡。本文从外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入手,试论外国文学教育的功能,认为外国文学作品大致具有增进文化理解、实施德育美育、明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功能。相信明确了对功能的认识,能够更好帮助我们设计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育功能;文化理解;德育美育;世界观方法论

一、意义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尤其是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促进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等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精神的升华。这就要求外国文学的教育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以达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探究外国文学教育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功能

应该肯定外国文学具有教育的功能,否则我们既不会将其列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不会在大学的外语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

以外语专业使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材《英美文学选读》《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为主,我们按照不同类别和时期选择了一些作品,从反映文化、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手法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下面从英美日作品中举例说明。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每一部都描绘了一个高贵的英雄,他们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每一个都曾遭遇生活的不公,陷入困境,甚至个人的命运与整个国家息息相关。莎士比亚通过戏剧浓缩了悲剧人物的不幸,展现了个人与社会邪恶力量之间的尖锐冲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对戏剧、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雪莱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著名的抒情诗《西风颂》通过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歌颂了象征革命力量的西风,挟风雷之力扫去暮气,唤醒沉睡的大地,预言春天的来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和对革命终将胜利、光明总会到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分别讲述了穷困潦倒的小小办事员在伦敦的奇遇和勇敢善良、聪明活泼的少年们为追求自由而经历的种种奇遇,作者以幽默、讽刺的写作手法,批判了拜金主义、虚伪的宗教仪式、陈腐的社会习俗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表露,也表现了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海明威被认为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大马林鱼在远离海岸的湾流中搏斗展开故事。这部小说不但获得了普利策奖,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的老人每收获一点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看似是一种失败,但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依然凭借勇气、毅力、智慧奋力抗争,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胜利,正所谓“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恰恰是这种执着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带给读者以力量、以震撼,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应。

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的“国民大作家”,代表作之一《我是猫》以一只猫的视角观察人,淋漓尽致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时期“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多样的句式,精确细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开启了后世私小说之先河。

宫泽贤治的童话《要求繁多的餐厅》讲述了两个来自都市的绅士打猎迷路,误入“要求繁多的餐厅”遭到戏耍的故事,通过“都市与山村”“绅士与猎人”“西洋料理与日本饭团”等一组组对立矛盾,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和恣意放纵阶级”的傲慢、丑恶、愚蠢的反感情绪,在看似单纯的童话中蕴含了批判社会现实的深刻主题。

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部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美与悲并存的独特的美学思想,表达了他对物哀、风雅、幽玄等日本与东方传统的热烈执着。其授奖词也认为川端康成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以卓越的感受性和超高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上市至今热卖超过1000万册,引起“村上热现象”。故事讲述了男主角纠缠在精神患疾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绿子之间自我成长的过程,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纯真的爱情和真实的个性的双重追求,不落俗套,更具意义。

通过上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外国文学确实具有教育的功能。首先,作品中呈现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情、风貌,帮助我们了解其风俗、习惯,乃至文化特征;其次,作品中展现出人物和作家对美的意识、对道德的认识,帮助我们辨别真与假、美与丑;最后,作品中表现出人物和作家的坚毅性格、正义行为,帮助我们建立或巩固正确的是非观念。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即增进文化理解、实施德育美育、明确世界观方法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从事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育的广大教师应该明确外国文学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读,同时深入学习现代文学理论,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帮助学生建构高效高质的知识结构,才是外国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粗浅认识,抛砖引玉,期待各位同行的指正。

第3篇:谢六逸与我国“外国文学史”学科的构建

管新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我国的“外国文学史”学科,萌于清末民初,源于西方和日本影响,得力于留学归国人员的构建。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谢六逸是一位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他一方面积极介绍西洋文学思潮和文学家基本概况,向国人普及西方文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留日之便利,进行有系统的日本文学史撰写,为中国现代“外国文学史”学科的形成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值得肯定。

关键词:谢六逸;外国文学史;《西洋小说发达史》;日本文学史;构建

谢六逸(1898—1945),贵州贵阳人,名光燊(shēn),字六逸、无堂,室名夹板斋,曾用笔名宏徒、路易、鲁愚等。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1918随黄齐生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留学,1921年夏学成归国后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接替郑振铎主持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的编辑工作。1930年到复旦大学任中文系系主任,并开创新闻系亦担任系主任一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等西迁,年底谢六逸辗转回到家乡贵阳,历任大夏大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教授。期间应华问渠之邀主持《文讯月刊》,另主编《抗战文艺》半月刊,积极为抗战救亡服务,活跃在贵州文化界并影响全国,茅盾称其为“贵州督军。”[1]1945年8月病逝,年仅47岁,令文化界扼腕。谢六逸正义谦和,博学多才,是文学研究会骨干成员,国内新闻学的奠基人,早期西方文学译介的先驱之一,更是日本文学方面的权威[注]。他与“沈德鸿、叶绍钧、夏丏尊诸先生发起文学研究会,标举写实主义,以介绍外国文学为志职”[2],致力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引进外来文学新观念、介绍外国作家作品时,谢六逸认识到文学史视野对外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于是他利用报刊编辑之便,不断发表外国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文章,一方面积极介绍欧美文学家及文学发展概况,向国人普及外来文学常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留日之优势,进行系统的“日本文学史”撰写。这两方面的成果后来结集成《西洋小说发达史》《世界文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史》等专著出版,对中国现代“外国文学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目前学术界对谢六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学领域,而对其文学方面的成就关注较少,本文从“外国文学史”学科构建的角度切入,力求客观还原谢六逸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地位。

一、五四前后我国“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萌生

为了说明谢六逸在中国现代“外国文学”学科方面的贡献,很有必要对五四前后“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生成历程加以回顾。应该说,文学史概念的形成和文学史的编写,是近现代大学专业设置、特别是学科分工细化的产物,编写文学史的目的是为系统研究和教授文学之需。就中国而言,文学史的萌生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我国传统研究文学之法,大都以注疏、评点为主,而编史最具心得的史家们,并未以史之眼光来统摄和研究文学,故在清末科举废除之前,中国并没有文学研究专史的出现。最早提出“文学史”概念的是黄人(摩西),他在1905年《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一著中对“文学”词条进行解释时首次论及,他说:

我国文学之名,始于孔门设科,然意平列,盖以六艺为文,笃行为学。后世虽有文学之科目,然性质与今略殊。汉魏以下,始以工要之辞赋者为文学家,见于史则称文苑,始与今日世界所称文学者相合。……我国文学,注重在体格辞藻,故所谓高文者,往往不易猝解,若稍通俗随时,则不甚许以文学之价值,故文学之影响于社会者甚少,此则与欧美各国相异之点也。以源流研究文学者曰文学史。或以种族,或以国俗,或以时代,种类甚多,颇有益于文学。而我国则仅有文论、文评、及文苑传而已[3]。

相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在五四前后面临的难度更大。一般来说,当一个民族在刚开始接触外来文学和文化时,即便知识精英也缺乏外国语言的知识,更缺少对外来文学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故编写外国文学史对于理清外来文学脉络,普及外国文学基本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编著外国文学史实非易事,需要宽泛的学术积淀和长期的学科研究支撑。因此,五四前后很多先驱者对外国文学史编写的难度还是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吴宓《希腊文学史》“附识”所论就极具代表性,他说:“编著文学史,其业至为艰巨,盖为此者,必须具有五种资格:一曰博学;二曰通识;三曰辩体;四曰均材;五曰确评。”[9]虽然工作不易开展,但对于五四前后中国文坛和知识界来说,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却是十分紧急之事,吴宓进一步论述道:

文学史之于文学,犹地图之于地理也,……故吾人研究西洋文学,当以读欧洲各国文学史为入手之第一步。此不容疑者也。近年国人盛谈西洋文学,然皆零星片段之工夫,无先事统观全局之意。故于其所介绍者,则推尊至极,不免轻重倒置,得失淆乱,拉杂纷纭,茫无头绪。而读书之人,不曰我只欲知浪漫派之作品,则曰我只欲读小说,其他则不愿闻之,而不知如此从事,不惟得小失大,抑且事倍功半,殊可惜也。欲救此弊,则宜速编著欧洲文学史[9]。

吴宓充分认识到编写系统的外国文学史对国人全面认知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这亦是很多新文学史家的共识。后来朱自清在《欧洲文学的渊源》一文中也强调:“研究任何一国文学,我们要有史的意识,要穷究它的根源,它的传统或社会的遗产;有了史的意识,我们才知道区区一花一果都承受着悠久年代的风雨滋润与晴光涵照,也才知道一个文学从古至今有它的联续融贯的生命。”[10]虽然面临文化上和语言上的不少障碍,但在民国期间,出于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之目的,中国学者撰写的外国文学史并不少,基本奠定了后世外国文学史(这时期的外国文学史重心在西方文学,东方除日本外,几乎没有涉及)的体例和范式。民国期间,中国学者著编的代表性的西方(欧美)文学史(包括国别史和通史)有:周作人《欧洲文学史》《欧洲近代文学史》、郑振铎《文学大纲》、谢六逸《西洋小说发达史》、茅盾《西洋文学通论》《西洋文学讲座》、张资平《欧洲文艺史大纲》、于化龙《西洋文学提要》、金石声《欧洲文学史纲》、余慕陶《世界文学史》、啸南《世界文学史大纲》、柯根《世界文学史纲》、徐伟《欧洲近代文学史讲话》、柳无忌《西洋文学的研究》、赵景深《西洋文学近貌》、张毕来《欧洲文学史简编》、胡仲持《世界文学小史》、袁昌英《法兰西文学》、瞿秋白《俄国文学史》、刘大杰《德国文学概论》、徐霞村《法国文学史》、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董每戡《西洋诗歌简史》等[注]。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史著作,很多是出自作家之手,这比后世单纯研究“文学史”的学者更有文学的感悟,即便今天看来,很多评价也不过时,建国后出版的诸多《外国文学史》,都是在这些论著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深化的。

二、谢六逸对“西方文学史”的学科贡献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具有诱导和参照作用。而随着西方文学的大量翻译引进,学者们开始认识到要使西方文学在中国得到普及,编写西方文学史十分必要。在民国西方文学史的学科构建中,谢六逸是较早参与其中之人。他借助留学之便,转道日本,对西方文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归国后便将外国文学的译介作为重要事业之一,更使他在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形成文学研究“史”之宏观思路。他指出:“若要把那些有名的著作家及他们的著作归纳起来,希冀得一点系统的知识,便非从文艺思潮或文学史的研究着手不可……我国文艺不发达的原因,在于作家只知‘闭门造车’,没有和世界文艺思潮接触,从前提到文学,便把经史子集都抬了出来,而诗歌戏剧小说反居其次,如果中国的文学家,能够在百年前或数十年前,能与世界文艺的潮流接触,或者能够适应世界文艺的潮流,我国文学必不致于这样贫弱,是可以断言的”[11]。正是从这个大的判断出发,也出于新文化建设之需,谢六逸积极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也开始着手系统的文学史写作。

谢六逸对“西方文学史”的学科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发表研究西方小说的专章,然后修改结集成专著出版;其次是撰写介绍性的概述文章发表于报刊,让读者在茶余饭后了解外国文学的特点及历史脉络。

就第一方面来说,谢六逸吸收借鉴日本学者西方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思潮为经,以各国作家为纬”[12],编撰了《西洋小说发达史》一书出版。该书是国内最早,也是最有学理、有系统介绍西方小说的著述,出版前曾是《小说月报》连载的系列重头文章。分“绪言”“小说发达之经过”“罗曼主义时代”“自然主义时代(上)”“自然主义时代(中)”“自然主义时代(下)”“自然主义以后”等七节,刊登于《小说月报》十三卷第一、二、三、五、六、七、十一号上,从1922年1月开始,到11月载完。后来集结出版,全书五万字左右。虽然该书介绍的是西方小说发展史,但它也可视为一部宏观的西方文学概论,读者从中可大致理清西方文学的发展线索。谢六逸是在吸收厨川白村和坪内逍遥等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他的写作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对西方小说的历史进行宏观扫描,“把历来的小说,由时代上分的清清楚楚,更就各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来源为一有系统的叙述,使我们知道小说发展的脉络”[12],以改变国人对小说的看法,并能将小说针砭时弊、救亡启蒙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

谢六逸首先对“小说”的词源学和类属进行分析,之后展开西方小说的历时性梳理。他认为,西方文学的总源头是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神学,其中神话与传说正是西洋小说的源泉,中世纪的“罗曼司”是小说起源的“近因”,而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使小说逐渐“和中世纪盛行的荒唐不稽的妖怪谈、武侠谈等类非马非牛的东西分离开”[13],开始摆脱“罗曼司”模式的影响,具有了近代小说的雏形;到了18世纪,英国的笛福、理查生、菲尔丁等人致力于家庭小说、风俗小说等新的主题形式的书写,使小说具有了“近代小说之明确的形态”[13];而对19世纪之后西方小说的发展情况,谢六逸将之划分为“罗曼主义时代”“自然主义时代”和“自然主义时代以后”三个时期,并按这三条线索叙述了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特别对欧美主要现实主义小说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概述和精确评价。谢六逸是想通过文学思潮的更替来说明西方小说的发展史,因此,文章出发点虽然是西方小说,实际上内容更接近西方文学思潮史。而在各种文学思潮中,谢六逸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叙述最为详尽,这一方面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所服膺的理论路向。这也说明,谢六逸此时文艺观的倾向,是赞同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所秉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的,这也与五四以后的时代大背景相合。他指出,由于研究者对西方近现代小说缺乏起码的认知,我们对小说的研究十分滞后。其实小说对于中国近代救亡和启蒙作用更大,因为小说内容含量更广,反映的内容更全,读者群体也更多。基于这种认识,虽然没有太多的参考著述,他还是积极尝试写作。值得强调的是,谢六逸在上世纪20年代连载系列研究西洋小说发展史文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研究小说的专史。1923年,鲁迅将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印为《中国小说史略》刊行,谢六逸的《西洋小说发达史》与之相比,从出版时间来说要晚一些,但从写作年代来说,他连载的研究著述并不比鲁迅晚。可以说,谢六逸的《西洋小说发达史》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几乎同期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二书一中一西,填补了新文学运动后我国小说研究“无史”的空白,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小说的重要性。

《西洋小说发达史》面世后,受到当时很多作家的高评。郑振铎认为它是“一本条理清晰的著作”[14];赵景深读后也是赞颂有加:“最初使我记得谢六逸这名字的是他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来集起来的一部《西洋小说发达史》。这是一部最初的、恐怕也是到现在为止最好且也最详的西洋小说史。但他为了过分的虚心,竟自己将此书停版,于此,足见他治学严肃,同时也看出了我们学术界的贫乏;”[15]胡愈之(化鲁)则从文学史建构角度高度评价《西洋小说发达史》:“在非常需要这一类书籍的现在(现在除了周作人君的欧洲文学史——直到18世纪为止——几乎没有一部介绍西洋文学原理及文学史的书),有了这样一部切要的著作,我们也只得满意了。”[16]在胡愈之看来,当时能有这样的研究文章发表已属难能可贵,它可以“使一般的读者作者,对于小说都构成一种正确的概念,那对我国幼稚的小说,多少总能促发一点生机”[16]。当然,作为国内西方文学史学科初创期的著作,谢六逸的《西洋小说发达史》缺漏之处在所难免,如对原文的解读较为简略,对整个文学思潮的把握也不太精准等,但其开创之功还是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除了撰写《西洋小说发达史》外,谢六逸还编译了日本新潮社“世界文学讲座”第一卷“世界文学总论篇”的内容,将其命名为《世界文学》出版,该书是当时日本学者对欧美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分为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自然主义文学、各国新文学等几章,主要选取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几个西方文学大国的代表作家进行论述,可以与《西洋小说发达史》参照互补。他在《序》中指出:“文学的研究应该以作品、作家、作家的派别、时代等作为基础。如其空口介绍名词、人名、书名,便不能称为研究。但我们却犯了这个毛病,每喜提出名词、人名、书名,而不能更深一层,去研究名词的来源或涵义。作品的分析,作家的意识,更是容易疏忽的。像这样的研究,不免有‘瞎子看匾’之讥。”[17]谢六逸提倡全面、深入研究外国作家作品,故编译该书的目的是“供我国研究文学思潮者的借镜”,[17]希望能给国内的文学史家研究外国文学提供一种方法和视角。

就第二方面而言,谢六逸充分利用报刊的及时性和大众化特点,撰写大量西洋文学的介绍性、概述类文章发表。如1931年发表《古希腊文学概观》[18]一文,简要介绍了古希腊神话,叙事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抒情诗、悲剧、戏剧、散文等,可谓是一部古希腊文学简史,其中很多评述在当下看来也不失精准。接着,他又撰写了《罗马文学的发生》[19]一文发表(文末注明为欧洲文学纲要之一节),和前文一起联袂梳理了西方古代文学的概况。也在同一年,他发表了《但丁的神曲》一文,链接了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的关系;《浪漫主义作家研究》[20]一文,则从浪漫主义的含义、派别,浪漫主义的特点,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等角度,介绍了19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及其成就,并就法国、英国、德国、俄国、北欧和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进行介绍,沿着鲁迅《摩罗诗力说》所开掘的路径,借助五四以后西方文学知识的积累,使国人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总起来看,谢六逸是想通过这些概述性、宏观性的介绍文章,希望能引起国人和研究者的重视,共同推动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普及。

三、谢六逸对“日本文学史”的拓荒之功

中国文学的现代生成,日本的诱导和桥梁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学界已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梳理,且产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注]。清末中国掀起了欧美留学潮,但甲午战败后日本成为重镇,留日学生或转道日本学习西方,或直接学习日本现代文学的范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新变。在留日学生中,谢六逸是对日本文学掌握最为系统和深入之人,归国后旋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介绍日本文学的拓荒者之一,特别在日本文学史编写方面成为当时的代表,具有较大影响。如果评选从历时性、系统性、全面性介绍日本文学的学者,谢六逸当之无愧是上世纪30年代文坛第一人,在当时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为什么在五四前后很多学者都集中精力研究欧美文学时,谢六逸却将重心放在日本文学方面呢?这恰好体现出谢六逸的忧患意识,他的日本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编写,并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他想通过日本文学史的编写,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域外参考,并纠正国人的一些惯性思维和错误观念。对研究日本文学缘由,他在《日本文学史·序》一文中给予了较好说明:

近二十年来的日本文学,已经在世界文学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曾有欧美作家的翻译介绍。我国近几年来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受了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的著作的译本,在国内日渐增多。德俄的大学,有的开设日本文学系,研究日本的语言与文学,法国的诗坛,曾一度受日本“俳谐”的影响。根据这些事实,日本的文学,显然已被世人注意。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谢六逸的日本文学史写作,正处于中日两国关系开始交恶时期,但在他看来,虽然中日处于敌对状态,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两国文学和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障碍,这也说明一个感时忧世的学者,必须具备人类文学文化发展的世界意识及兼容并收的博大心胸。他说:

文学的力量可以使得国民互相了解。哪怕国家是在敌对的情况之下,文学是决没有什么国界的。我们研究某国的文学,即是研究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尤其是日本与中国都是位于东方的国家,日本人常常借“同文同种”这一句话来作为中日亲善的根据,若想要知道中日何以会“同文”,这即是非研究日本文学不可的[23]。

谢六逸倡导国人应该放下面子和包袱,去学习和吸收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元素,因为研究日本文学能充分认识日本的特性,无疑可以更好应对中日两国复杂的局势。另一方面,谢六逸发现,对于日本文学,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已走到了中国人的前面,这说明日本文学自有其独特价值,因此中国学界没有理由抱着传统观念不放,而是应该加强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他说:

以西人研究日本文学语言之困难,他们还能这样的努力探讨,……以中日两国同为东方民族,语言文学的关系又如此的紧密,加以中国人研究日本文学较之西人不知便利多少,竟放弃了这种机会,实在可惜[23]。

这些现实考量成为谢六逸研究日本文学和编写文学史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些动因,再加上他对日本的亲身体验和了解,使他能超越同时代的学者成为当时日本文学方面的权威。而他也把日本文学研究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领域之一。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学界更进一步认识到谢六逸日本文学研究的价值,他对日本文学研究的口碑,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在朋友圈,都是家喻户晓。很多圈内老友说起谢六逸的日本文学造诣,也是感佩有加,誉美之词不断。如曹聚仁先生在《三个胖子的剪影》一文中回忆谢六逸时,就充分肯定了其对日本文学研究的贡献:“谢六逸兄,深通日本文学,和周氏兄弟、夏丏尊师相伯仲,对于日本小品文,体会得很透辟”[24];郑振铎评价更高:“有系统的介绍日本文学的人,恐怕除他之外,还不曾有过第二个人”[25];作为贵州作家的蹇先艾,亦是谢六逸的知己战友,抗战期间他们共同在偏远的贵州坚守着文化发展和文学研究的伟大事业。在谢六逸逝世后,他评价说:“他的成就,并不比周作人、钱稻孙、徐祖正、张凤举逊色。……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为新文学奠定基石的巨匠,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比他的作品更要伟大。”[26]作为谢六逸商务印书馆同事的徐调孚,在《再忆谢六逸先生》一文中对谢六逸日本文学研究成就的评价,可视为盖棺之论:

他日本作品的翻译大约在五本以上,而叙述日本文学的书却也有五本之多,这四部书的书名似乎是相同的,都叫《日本文学》,只有一部多了一个史字,还有一部多一个之字,开明书店出的一部最早,最简略;商务印书馆列入百科小丛书的也很简略,但两书的体例不同,现在前者已经绝版了。北新书局出版的叫日本文学史,商务印书馆在战时所出者叫“日本之文学”,两书的体例也不同,前者依时代叙写,后者以文学的门类叙写,分量都相当的多。在国内,系统介绍日本文学者,除了谢先生外没有第二人[27]。

由上述评价足以见出谢六逸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的崇高地位,是当时公认的第一人。特别是他的几部“日本文学史”成果,是民国时期日本文学研究的开创性著述,其贡献与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当然,作为筚路蓝缕之作,也还存在一些瑕疵,其中最为明显的缺点就是太过于简略,如对上古文学之汉诗汉文研讨过略,几部著作中对明治维新以前的文学论述较为单薄等。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作为开创性的著述,疏漏在所难免,以完美要求倒显得苛刻了。

此外,谢六逸在上世纪20—30年代,不仅通过大量的日本文学译介,为发展中的新文学提供他山之石;而且他的散文和随笔等创作,也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学的因素。最难能可贵的是,谢六逸能以平和的心态辨别中日两国文学相互影响的主体替换,“过去一千多年的日本文学都一直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从188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开始以前的这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28],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发生这样的新变,一味规避和自我封闭是不可取的,只有积极吸收日本文学的优秀部分,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日本文学的精髓才能使我国文学不断发展出新,当然,谢六逸对日本文学热爱欣赏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和处理外来文学文化时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

结语

综上所述,谢六逸充分利用留学日本的便利条件,积极吸收西方和日本文学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用之指导自己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但在翻译和引进外来文学的过程中,他发现要在国人中普及外国文学,文学史的编写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他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同时,就积极编写系统介绍外国文学知识的文学史著作出版,成为国内较早具备文学史眼光的学者之一,对中国现代外国文学史学科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对日本文学的熟悉和喜爱,使他成为当时日本文学方面的权威,积极向国内引入日本文学和文化,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文人很多都是通过谢六逸的介绍才了解日本文学的[注]。遗憾的是,谢六逸英年早逝,文学事业未竟,给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造成巨大损失,但他对早期中国现代“外国文学史”学科的建构之功有目共睹,其文学史贡献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第4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外国文学教学

吴国华/景德镇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模式主要是将教学的主体有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主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阐述,研究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促进计算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改进。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外国文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受到了国外高校的青睐。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探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的与教师探讨所学内容,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的主要方式由老师的理论讲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由传统纸质教材的讲解,转变为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的学习,将课堂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学生在课后使用微课、慕课的方式进行外国文学的学习,并记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一些问题,例如文学作品出现的时间,当时的历史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文学作品的学做手法、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将问题记录,在课堂上及时的询问教师。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打造个性化课堂的主要方式。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现状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渐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使用翻转教学模式次数逐渐增加。但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对翻转课堂模式存在着一定误解。教师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为学生规划的教学内容过于细致,给出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外国文学教学中知识学习的主体依旧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后,教师会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堂中并未完全体现,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用措施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外国文学的总体的学习阶段,细致划分为不同的小阶段。不同的阶段,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各不相同,为学生留下学习内容,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与他人共同讨论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中发现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下次上课的过程中将问题拿到课堂中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或者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例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一部文学作品包含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进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时,不仅要了解该作品的写作手法、还要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情境模式教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中重要的组成内容,教师创设作者创作该作品的历史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

合理的规划翻转教学模式的课时,目前我国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训练。所以要教师合理的规划翻转课堂教学的课时,可以将本学年内的三分之二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翻转教学课时充足。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外国文学的微课制作。例如,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选择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并进行微课的制作。教师将学生制作的微课进行归纳与整理,发布到慕课学习平台中。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四、结语

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在外国文学教学时,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合理的设定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阶段的划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外的教学质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