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浅谈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近几年高职生的发展的调查,分析了高职生发展时遇到的问题和有关人生价值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引言

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好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决定人的成长方向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少年强则国强,高职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

一、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

在现今这个社会中,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却受到了干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成为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出现了极度扭曲的现象,其中常出现的有以下几种:

(一)“个人主义型”的价值观

在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变得很自私,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很少有学生有很强的集体意识,所以在做事的时候总是随心所欲,从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二)“想做矛盾型”的价值观

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想和做完全是两个概念。就拿人生价值观来说,许多学生都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似乎更看重金钱,将那些理想和远大抱负都抛之脑后。

(三)“重才轻德型”的价值观

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上非常随意,聚众打架、吸烟酗酒、夜不归宿等等,似乎在他们的意识中,这种生活才属于学生。当你问到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吗?他们会认为,只要我有能力、有才华,这些都是小事,无所谓,这样重才轻德的思想会导致他们走向歧途。

二、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会赋予我们更好的生活,但也会影响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社会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即便是法律也无法将其消灭,就是这样的不良社会现象扰乱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的治安依然有待完善。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校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在的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思想道德課程的教育中,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而采取陈旧的教育方式,教材也是一些滞后的内容,教师无法将最新的消息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些思想政治的教育来说,他们自身并不具备有关思想道德的专业知识,而且自己也不是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不了解,这样的教师是无法将好的思想道德传授给学生的,反而还会遭到学生的厌恶。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起点和他学习的第一堂课都来自于家庭,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行,在学校有老师管教他,不需要自己操心;还有一些家长过度的关心学生,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是对的;还有一些家长不但不关心孩子,还一直向孩子传输“别多管闲事”的思想,教育他们在学校只要管好自己即可,不要去凑热闹,往往这样思想会造成学生产生麻木的心理。

(四)高职学生自身的不足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九零后,生活条件比较好,在家也都是被宠着的,在生活中很少碰到问题,即便碰到了也有父母帮忙解决,所以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都是不成熟的,而这种不成熟的人生价值观是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的,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诱惑面前他们会选择束手就缚。

三、塑造高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建议

(一)优化社会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首先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网吧等学生经常进出的娱乐场所进行排查,坚决杜绝色情暴力的东西出现;其次加大社会各行业的行为管理,打击侵犯学生心理和权益的违法行为,将一切危害学生的行为统统消除。

(二)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要让家长明白,家庭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呼吁家长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在教育学生时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能偏激,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教育,倡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方式生活。

(三)教育学生转变自我实现方式

学生在学校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关爱同学、互帮互助是最基本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分享,在做事时要考虑周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就会实现自身价值,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四、结束语

人生观的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话题,需要不断地发现和改进,在学生的成长中,需要更好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李智良.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192. 

[2] 戴翔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94-96. 

    作者:李智良

下载文本